首頁 > 百匯俱樂部 > 百匯貼士
百匯貼士
正月十五,鬧元宵,這些習俗一定要知道!
發(fā)布日期:2024-02-23     [返回]

元宵節(jié)
也被稱為上元節(jié),小正月或燈節(jié)
自古以來就很受人們的重視
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
親人歡聚,慶賀團圓,祈福美滿!
吃元宵、賞月、猜燈謎,舞獅子……



   元宵佳節(jié)   

  農(nóng)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(jié),又稱上元節(jié)、元夜、燈節(jié)。正月是農(nóng)歷的元月,古人稱夜為“宵”,所以稱正月十五為“元宵節(jié)”。

   賞花燈:豐富意蘊   

  由于元宵節(jié)有張燈觀賞的習俗,因此也稱為“燈節(jié)”、“燈夕”。東漢時,漢明帝為宣揚佛教,敕令在上元之夜,“燃燈敬佛”,并親自到寺院張燈,以示敬佛。從此以后,元宵張燈便蔚然成風,相沿成俗。

  一般來說,舊時從正月十三日“上燈”開始,市面上就會掛出各式各樣的花燈;十四日為“試燈”,即各地紛紛搭建起燈棚、鰲山、牌樓等,或張燈結(jié)彩,或燃放煙火,或表演節(jié)目等等,已經(jīng)有了節(jié)慶的活動;十五日為“正燈”,這時起,各種表演就大張旗鼓地開始了,不僅在燈會上有賽花燈等活動,平常百姓家中也都張掛燈盞,小孩子們則手提燈籠到處玩耍,有的地方一直持續(xù)到十八日的“落燈”。

   猜燈謎:博大精深   

  “猜燈謎”又叫“打燈謎”,是元宵節(jié)的一項活動,出現(xiàn)在宋朝。南宋時,都城臨安每逢元宵節(jié)時制謎、猜謎的人眾多。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,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。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樂趣,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喜愛,已形成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。

  燈謎有的和文字有關(guān),有的和哲理學問相關(guān),往往讀來幽默風趣又十分應景。在猜的過程中,大家不僅可以領(lǐng)略到傳統(tǒng)文化的魅力,還能感受智力競猜的樂趣,增長見識。

   吃元宵:團團圓圓   

  吃元宵是元宵節(jié)的一個重要節(jié)俗。明清正月十五吃元宵成為時尚。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后,就開始吃元宵。元宵用糯米細粉制成,圓形,內(nèi)包核桃仁、芝麻或桂花白糖為餡。江南稱為“湯團”。蘇州人稱為圓子、杭州人稱為“上燈圓子”。在祭祀祖先之后,家人老鄉(xiāng)一起享用圓子,取其團圓的意義。

  當代中國無論南北,正月十五吃元宵已成為元宵節(jié)的標志。天上明月,碗里元宵,象征著團圓吉利。圍桌吃元宵表達的正是人們享受闔家團圓的美意。

  不少地方街頭流行“搖元宵”,將做好的餡心,放在大籮中的干粉上搖晃,粘上粉,灑水,再搖,越滾越大,最后成形。搖元宵的過程也是一個民俗展示的過程,它為元宵節(jié)增添了節(jié)日氣氛。

   耍龍燈、舞獅子   

  “耍龍燈”也稱“舞龍”,也叫“龍燈舞”。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(tǒng)民間娛樂活動,在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。唐宋時期的“社火”“舞隊”表演中,“耍龍燈”則成為常見的表演形式?!八}垷簟钡谋硌?,有“單龍戲珠”和“雙龍戲珠”兩種。在耍法上,各地風格不一,各具特色。

  民間獅舞的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,流行于南北朝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獅子為百獸之尊,形象雄偉俊武,給人以威嚴、勇猛之感。

  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,認為它能驅(qū)邪鎮(zhèn)妖、保佑人畜平安。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(jié)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,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,事事平安。

   踩高蹺、劃旱船   

  踩高蹺,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。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,早在春秋時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。

  劃旱船,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。旱船不是真船,多用兩片薄板,鋸成船形,以竹木扎成,再蒙以彩布,套系在姑娘的腰間,如同坐于船中一樣,手里拿著槳,做劃行的姿勢,一面跑,一面唱些地方小調(diào),邊歌邊舞,這就是劃旱船。

   祭門、祭戶、“走百病”  

  祭門、祭戶古代有“七祭”,這是其中的兩種。祭祀的方法是,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,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,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。

  “走百病”,也叫游百病,散百病,烤百病,走橋等,是一種消災祈求健康的活動。元宵節(jié)夜婦女相約出游,結(jié)伴而行,見橋必過,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。

  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,有的在十五日,但多在十六日進行。這天婦女們穿著節(jié)日盛裝,成群結(jié)隊走出家門,走橋渡危,登城,摸釘求子,直到夜半,始歸。

隨著元宵節(jié)的到來
春節(jié)也漸漸接近了尾聲
嗅著年的余味
帶著親朋的祝福
攜著追夢的心靈
讓我們一起,向著春天前行!

  免責申明   

本文圖片、文字及觀點,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,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侵權(quán)請予以告知,我們會在24小時內(nèi)刪除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。謝謝!

分享到:
返回頂部